这段时间,热搜上“幽门螺旋杆菌”身影无处不在,前有演员胡兵用VLOG的形式分享自己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,后有美国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明确致癌物……据不完全统计,幽门螺旋杆菌在一个月之内上了5次热搜。
据悉,长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导致各种胃部疾病,更严重的后果会引发胃癌,有研究报告显示,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与未感染的人群相比,至少增加了2倍到6倍。
而国内的餐饮方式以及使用公筷的普及率不高,更直接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性。这让网友惶恐不已,随之一系列抗幽门螺旋杆菌概念股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。比如亚太药业、均瑶健康涨停,交大昂立涨逾9%,达安基因、济民医疗等多股涨幅居前;港股诺辉健康涨超18%。
只是这个备受关注的领域目前还尚未成熟,以均瑶健康为例,其主营的抗幽饮品在2021年前三季度占不到公司营收的5%。热搜上喧嚣不断,可惜市场至今还“无米可炊”,概念挖多了,所看到的不一定是宝藏。
“抗幽”大战一触即发?
1979年,澳大利亚的一位医生罗宾·沃伦在胃窦黏膜贴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,这是幽门螺旋杆菌首次面世。1984年,澳大利亚科学家尼尔·诺克斯在培养皿中提取到了这种弯曲状细菌,并将其与牛肉提取液混合,肠胃病学家巴里·马歇尔充当“小白鼠”,将这种混合液一饮而尽。
仅仅三天后,马歇尔就患上了严重的胃炎与胃溃疡,这项著名的献身实验进一步确认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,2005年,罗宾与马歇尔借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。这些年,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各个角落所掀起的恐慌都不小。
以我国为例,从2001年到2014年全国各类幽门螺旋杆菌调查显示,国内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在40%到90%之间,平均值高达59%,就连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也有40%。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就把幽门螺旋杆菌第一次列为“一级致癌物”。
不难看出,全球对这个致癌元凶都谈之色变,这种恐惧落在资本眼中恰恰是再好不过的商机,1月初,幽门螺旋杆菌成了二级市场人人瞩目的热点,相关概念股涨了一波后,接着各大投资平台上,幽门螺旋杆菌俨然包场了提问区。
根据证券之星统计,幽门螺旋杆菌频上热搜的那几天,互动平台上累计回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投资内容20多条,其中包括新华制药、均瑶健康、科拓生物、东诚药业……多家公司被投资者询问是否涉及幽门螺旋杆菌的业务。
从表面上看,抗幽大战一触即发。事实上,抗幽抗得最积极的一直都是消费领域,酸奶、牙膏、益生菌,这些产品都可以贴着“抗幽”标签明码标价,无论是不是披着概念外壳踩在年轻人的钱包上疯狂践踏,总之,这桩生意一开始就被消费市场玩明白了。
以益生菌为例,益生菌这几年的风口就没有停过,2013年,杂志Nutrients 期刊在文章中提到过一种抗幽门螺杆菌专利菌株,很快,不少品牌都相继开发了这门商机,胶囊或者咀嚼片层出不穷,世面上销量前六的品牌里,其中最贵的一款约合6块钱一粒。
为焦虑与恐惧买单是多数人的弱点,在电商平台上,各种超出普通牙膏十倍不止的抗幽牙膏热销成迷,阿里健康大药房里一款幽门螺旋杆菌试纸加牙膏,累计1万多人付款,京东上一款抗幽牙膏月销量逾10000支,累计评论27000余条。
不光线上,线下一家牙膏企业的抗菌牙膏供货规模单月可以达到1000万支以上。一股脑儿涌入抗幽阵营的口腔护理厂不计其数,有些产品还打出了“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效杀灭率99.85%”的宣传字眼,尽管这种牙膏被药监局公然批评,还是有无数人闭眼买单。
此外,还有抗幽酸奶、抗幽漱口水、抗幽酵素……消费市场无往不利,当然,由于抗幽阵营越来越庞大,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伪概念产品,也有些行业沾光性地迅速壮大,被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有益于肠胃健康的“岩藻多糖”就是很好的佐证。360 Market Updates市场数据显示,岩藻多糖市场2019年达到3000万美元,预计2024年将达到3700万美元,未来5年的市场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.8%。
其中,亚洲是最大的岩藻多糖消费市场,2017年消费6751公斤,中国和日本分别是亚洲第一大和第二大消费国,早在2017年,中国消费了亚洲38.54%的岩藻多糖,国内头部企业年产量能高达10多吨,好就好在,国内抗幽意识不算太迟。
但从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以来,抗幽行动风风雨雨这么多年,可细究下来,真正能做到安抚人心的也没有几个,盲目搅弄浑水的却不在少数。
消费升级,生物医药却在下沉?
根据流行病学数据,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顺位前三的分别是恶性肿瘤(158.06/10 万)、心脏病(150.08/10 万)和脑血管病(147.04/10万)。其中,胃癌的发病率最高,发病率为 29.31/10 万人口,按年龄标化后的 5 年存活率仅为 27.4%。
在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段段辛酸痛苦的治疗经历,这也意味着筛查与治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Frost&Sullivan的数据显示,我国2018年治疗癌症的费用是2198亿美元,预计到2023年会增加到3517亿美元,2030年则会增长至5920亿美元。
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,伴随大众防癌抗癌的意识日益彰显苏醒,原本领域内的很多家生物巨头看上去却还没有一家卖乳酸菌的风光,正如幽门螺旋杆菌火了之后,在股市崭露头角的却是几家消费公司。
涨停的均瑶健康主营产品是乳酸饮料,投资平台上颇为活跃的国投中鲁主要从事浓缩果蔬汁,睿智医药生产益生元……牙膏酸奶卖得不亦乐乎,生物医药新股在资本市场却备受冷落。在2021年上市首日破发的14只新股中,生物医药行业占了6只,几乎一半,其中破发幅度最大的一家跌幅高达56.6%。
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医药公司,都能和科兴一样,吃到时代的红利,资本迅速壮大的同时,还能布局房产市场,底气十足的准备在楼市领域试水。
不仅如此,2018年上市,专注抗癌PD-1的信达生物在2021年年末,市值蒸发超844亿元至722亿元,股价腰斩至49.4港元/股。这是为什么呢?实际上,个中原因也不难寻觅。
首先,在全球的抗癌大市场上,各国的生物医药行业都在忙不迭地更新淘汰,卷得你死我活。美国药企巨头百时美施贵宝凭借第一款PD-1药物每年能赚超百亿美元,2019年,百时美施贵宝与默沙东的两款创新药在全球的销量分别高达80亿美元与110.84亿美元。
同时也架不住单价高,二者在国内治疗价格一年超过三十万,这个价格不是一般病人能负担起来的。如果要击破这种进口药凌驾的局面,国内的抗癌创新药不仅要跟上技术,还要从价格层面降维打击,2018年到2019年,两年之内上市了三家国产PD-1单抗。
根据西南证券研报,全球154个在研PD-1产品中,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,占比达到55%。换句话说,在筚路蓝缕的抗癌道路上起码技术上正在一步步优化,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价格问题。
这两年,国产抗癌医药仿佛在拼命奔赴价格“战场”,在2019年进入医保谈判目录之前,信达生物单抗年治疗费用为15.98万,恒瑞医药为10.7万,君实生物则是9.36万,而进入医保谈判录后,有的降价幅度更是高达60%。
诚然,药企天生有高于普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,不过也正是价格战的来势汹汹,导致大部分药企入不敷出。信达生物从2016年到2021年上半年累计亏损了110亿,君实生物2020年度亏损16.59亿,百济神州2020年亏损103亿。
亏损还是小事,最令整个生物医药赛道头疼的是“无药可卖”。很多头部药企上市的产品屈指可数,算得上是头部的信达生物共有4款抗癌创新药上市,而君实生物更少,只有特瑞普利单抗一种。
生产规模限制了不少药企的营收,2020年上半年恒瑞制药在PD-1上有20亿元的营收,市场占有率超过40%,但2020年前十个月恒瑞PD-1年产能只有500万支,差不多只够28万患者用一年,而此前的一组数据是,国内每六分钟就有一名新的癌症病例。
继续研发新药或许是一条出路,但原研药的研发成本到底有多高?美国有项研究表明,每项获批药物的税前成本平均是13.95亿美元;考虑每年8.5%的资金成本及10.5%折现率,平均研发成本增至25.58亿美元。
再者,抗癌创新药的成功率极低,据E药脸谱网报道,2003-2011年间,全球药企共研发41个癌症疫苗,从进入临床研究到上市的总成功率为1.6%,居各类药物研发成功率倒数第一,到了2022年,成功率也没有提高多少。
大众的健康意识的确在觉醒,但抗癌类的生物医药市场却在逐渐失语,不止资本方面,一切似乎都有迹可循,毕竟有些药企都直接偃旗息鼓,2021年3月5日,百奥泰生物宣布,终止研发PD-1产品,理由是竞争激烈,成本太高。
对比仗着概念炒作而意气风发的消费领域,这个领域的落寞实在可悲。
熬夜之后扎堆体检,谁在拿捏年轻人?
癌症早期的治愈率是非常高的,防癌消费如火如荼也不是没有道理。据悉,有1/3的癌症是可以通过早期筛查与诊断进行及时治愈,在2019年,我国的胃癌早筛市场规模就高达21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.3%,预计到2030年会达到157亿元。
年轻人一边熬夜蹦迪,一边朋克养生的潮流早已从街头传到巷尾,固定阶段的体检也早早提上日程,防患于未然,相比父母那辈传统思维里的讳疾忌医,年轻人对体检的态度多少是正向的,尽管每年90后体检众生相都会在热搜上盘桓几天。
2021年,微博热搜“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”在一片自嘲苦嗨中揽获5.7亿阅读量,成年之后看体检报告的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小时候收到成绩单。上海外服发布的《2020上海职场白领健康指数报告》显示,从2014到2019年,上海职场白领体检异常率持续上升,所有体检项目全部正常的人数已不足0.5%。
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我国健康体检人次从2011年的3.44亿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5.75亿人次,健康体检市场总体规模已达到1500亿元,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540亿。
年轻人熬夜过后,扎堆去体检是不争的事实。去年一款过千的体检套餐在直播间里卖出6500万销售额,淘宝直播数据显示,包括体检在内的健康消费品在2018年到2020年GMV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5%。
可想而知,这是一片难得的蓝海,尤其在专业体检机构少之又少的情况下。这些年,民营的体检机构在资本的追捧下遍地开花,诺辉健康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两轮融资,美年健康五年之内开了500多家门店,背后站着的金主赫然有阿里。
马云有一句话,“下一个超越我的人,一定出现在健康行业。”一场场围绕社畜健康的热烈话题,让不少巨头都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所隐藏的无限可能性,此前,字节跳动旗下的医疗品牌还研发了一款针对直肠癌的诊断软件。
资本对拿捏年轻人的神经末梢有势在必得的信心,每年涌入体检中心的庞大数额似乎也印证了行业的潜力。然而,资本笼络体检机构有个跨不过去的门槛,那就是公立医院在这个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。
有数据显示,公立医院在整体健康体检中市场份额仍占比超过七成,民营体检中心市场份额仅为21.5%。美年健康在2020年上半年营收18亿亏损7亿,还陷入了假医生体检风波,直接导致了市值蒸发上百亿。
秉承着养生与精致的生活派头,年轻人对体检的兴头在压力重重的大环境中一度高涨,但资本永不休眠,在助推体检机构泛滥的同时,这何尝不是整个行业在失控。
道总有理,曾用名歪道道,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。同名微信公众号:道总有理(daotmt)。本文为原创文章,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。
点赞(0)
说点什么
全部评论